疫情期间掀起了一股在线学习的热潮。
还有人说,啃了很久的大部头终于也啃完了。
你看,我们多努力。
翻看读者留言,发现我们的用户很少问“我为什么不想努力呢”,问得最多的,是明明努力了这么久,怎么始终停留在原地?
有一件事情,是我们在拼命上网课、读书、听直播时一定要记住的:成长不是简单的努力和收获的因果循环。
只有过了某个临界点,才能迎来高速成长期。
而大多数时候,我们甚至没有等到那个临界点。
那么,在成长的不同阶段,应该做些什么?
第一阶段: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
上周我的老东家派了一名新人来跟我对接,邀请我参加他们举办的一次线上群分享,我很干脆就同意了。
可结果关于分享的细则,具体在哪个群分享?流程是什么?我应该在几点就参与互动?那位新人直到开讲两小时前都没联系告知我,最后还是我主动问的她。
我之所以有意见,是因为最开始我也是从她这个岗位做起来的,当初我也是新手,也没经验,就是靠着用心,主动做好服务以达成跟分享嘉宾的良性沟通。
如果做此事对能力要求高,那谁也不会故意刁难,可这态度问题就让人很生气了。
我也相信那位新人之所以这么佛系,不是故意,而是她没意识到自己需要做这些事情。
在生活中有两种人最为常见:
自以为是的人
做事不用心的人
这两种人有个共通之处,就是缺乏对于自我的审视,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。
只有意识到自己需要用心主动做一些事情,才是成长的开始。
第二阶段:肯吃苦,踏实积累能力
万事开头难,此话不假。
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,励志要啃完单词书,几个月过去却还止步在第一页的“abandon”上。
其实可以用飞轮效应来解释:
一开始你必须用很大的力气,静止的飞轮才能转起来。
但飞轮越来越快,达到某一临界点后,其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,会轻松许多。
在新手阶段,你就是受挫、出丑、挨批的。
在这个阶段,要做到专注。只有不忽视基本功,才能在某一个垂直领域建立起自己的桥头堡。
我一个做新媒体的朋友,一开始擅长写文,小有成就后又换成了做社群运营。等短视频风口来了,又去跟风做了视频。
然后某内容平台红利崛起,他又回来搞原创。如此折腾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说,在哪个领域都没做到顶尖。
追风口这件事本没错,但需要掌控好时机。
只有让自己先具备一定能力,保证在寒冬来临时饿不着肚子,才能有底气多多尝试新的挑战。
第三阶段:重新定义赛道
很不幸,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,你或许就要看到天花板了。
作家Tomas Pueyo曾在文章中,揭示了成长瓶颈的本质,
蓝色是普通人的位置,而当我们经历了前两个阶段,通过提升技能,就可以进入绿色精英圈。
然而,想要继续往上走,会极其难。
一方面是因为天赋与资源的限制,另一方面,绿色圈子里的竞争者,能力与态度都不比我们差。
更何况,如今随着科技发展,很多行业都面临着新兴科技的狙击。
在《广度致胜》这本书中,就有一个例子:
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,七岁开始训练国际象棋,13岁就从世锦赛脱颖而出,15岁就赢得了世锦赛冠军,22岁就击败了当时的世界冠军。
但就是这样的一位高手,却在1997年输给了由IBM研发的超级计算机“深蓝”。
竞争与外界变化的压力会让我们陷入瓶颈。
你老和顶级高手去比,比得过人家吗?有几分胜算呢?
是时候重新定义赛道了——这是我们普通人“围魏救赵”、突出重围的最好办法。
如何重新定义赛道?做写代码的里最会讲故事的那个!
简单说,就是犯不着跟高手硬刚。
如果你跑步慢得像蜗牛,对手却是刘翔,就别在这一件事情上死磕。学学乒乓不好吗?
斯科特·亚当斯(Scott Adams)曾提出过一个名为“技能叠加”的概念:
一个人试图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最好,并不是通往成功的最聪明的道路。相反,你应该努力掌握一套技能,然后进行技能叠加。
作家Tomas Pueyo就用自身经历证明了这点。
他本人其实特别害怕演讲,但依然能够在TED演讲中大放异彩。
窍门在于,他把讲故事、设计和心理学能力叠加到了一起,同时又使用了工程思维来解构这个问题。
这种结合能力其实非常罕见,因为传统工程师不太了解设计或心理学。有些设计师了解心理学,但不懂工程思维。
就像我自己在最开始做运营时,单论运营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出色。
但我做过销售,掌握了一套熟练的跟进、沟通能力。再加上在车企受到的专业服务培训,让我具备了特别细致的服务能力。
所以在跟我负责维护的讲师沟通时,把他们服务得特别好,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,让他们很舒服很开心。
就凭这一点,我得以弯道超车,用了不到一年时间,就从普通运营小白做到了培训讲师的职位。
这也是很多人得以突破成长临界点,进入高速成长期的打法。
想落实技能叠加,你需要这三点
第一,什么样的技能适合叠加?
最适合叠加的,是那些在你已经熟悉的领域里,别人不大熟悉的技能。
比如,对程序员来说,如果你的审美卓越(相信我这一点太稀缺了),甚至设计技艺不凡,那么在代码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,你在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就甩出其他人几条街。
会写小说的人很常见,但会写小说又懂物理学的人很难得,后者才能写出《三体》这样的巨著。
但技能叠加的效果也有保质期,一旦身边人也开始叠加技能,那么你之前所具备的优势就会失效。
现在扎堆学python的人越来越多,最早一批开始学习却进步有限的人就会面临压力。
只有坚持尝试,建立持续领先的叠加优势,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第二,普通人如何找到这样的技能?
踏实积累,就算难以做到单项技能的前1%,也要做到前10%,这才是叠加技能的前提。
有了扎实的单项技能,再向外拓展。拓展的方向可以来自于爱好、特长,或者跟原有技能有交集的领域。
比如我,最擅长的就是跟人打交道,在跟不同人沟通的过程里,又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行业和领域,渐渐对运营和写作萌生兴趣,这些便都成了我努力培养的叠加技能。
第三,聚焦与叠加,那个方式更好?
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好坏之分。
有些时候,如果一个人能聚集坚持住,真的就能有一番大作为,成为细分领域里的王者。但毕竟,这样的人是少数。
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,有个PlanB、C、D,并巧妙叠加,或许才是更进一步的最好选择。
最终怎么选,其实取决于你是谁,或者,你想成为谁。
现在的你,处在成长的哪个阶段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