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文章内容
大清乾隆年制粉彩竹林七贤灯笼瓶)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:阮籍、嵇康、山涛、刘伶、阮咸、向秀、王戎。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。《晋书·嵇康传》:嵇康居山阳,“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、河内山涛,豫其流者河内向秀、沛国刘伶、籍兄子咸、琅邪王戎,遂为竹林之游,世所谓‘竹林七贤’也。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说他们“陈留阮籍、谯国嵇康、河内山涛,三人年皆相比,康年少亚之。预此契者:沛国刘伶、陈留阮咸、河内向秀。琅邪王戎。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,肆意酣畅,故世谓竹林七贤”。 大清乾隆年制-粉彩珐琅彩竹林七贤灯笼瓶 规格:42X16x16cm 起拍价:350万Rmb 对此王晓毅先生在《竹林七贤考》(《历史研究》,2001年第5期)一文中,通过检索佛教经典《大正藏》的相关译名,认为“竹林”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。韩格平先生在《竹林七贤名义考辨》(《文学遗产》,2003年第2期)一文中也认为,“竹林七贤”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,“格义”之说不足为信。 卫绍生在《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》(《中州学刊》,1999年第5期)一文中指出,“竹林”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。而陈寅恪先生在(《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》,第三篇清谈误国)中认为,先有“七贤”而后有“竹林”。“七贤”所取为《论语》“作者人”(《宪问》)之数,意义与东汉末年“三君”、“八俊”等同。西晋末年,比附内典、外书的“格义”风气盛行,东晋初,乃取天竺“竹林”之名,加於“七贤”之上,成为“竹林七贤”。“竹林”既非地名,也非真有什么“竹林”。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,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,作家不能直抒胸臆,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、象征、神话等手法,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。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。 灯笼瓶又称灯笼尊,是仿自灯笼的造型而得名。此瓶圆束颈,丰肩直身,敛胫圈足,敦实稳固。,光艳四射。,玲珑剔透,人物表现怡然自得色彩艳丽,更显高贵。口沿圈足,矾红相衬,描金勾勒,相得益彰。瓶身写有:竹林七贤传晋史,艺花千红颂今朝。瓶底为宝石蓝底六字款大清乾隆年制。不可多得的乾隆官窑重器。 2020年中贞国际拍卖雅瓷专场为你呈现不一样的艺术体验,竞买和参拍请咨询北京中贞国际拍卖官网客服。官方网址为:WWW.bjzzpm.com |